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仁慈博爱的朱允炆 为什么会斗不过心狠手黑的燕王朱棣?的相关内容:公元1398年5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次年7月,燕王朱棣不甘屈居侄子朱允炆之下,他以靖难、清君侧的旗号率领数万军队向南进攻,取侄子而代之的心思可谓颇为露
核心提示:
公元1398年5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
次年7月,燕王朱棣不甘屈居侄子朱允炆之下,他以靖难、清君侧的旗号率领数万军队向南进攻,取侄子而代之的心思可谓颇为露骨。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经过近四年的艰苦奋战,偏居北京一隅的朱棣竟然真的将侄皇帝朱允炆赶下台,随后,这位外表重情重义实则心狠手黑的朱棣大大方方地由一介藩王登上了明朝的皇帝宝座。
心狠手辣的朱棣
开国皇帝死后四年之间,心狠手黑且名不正言不顺的燕王朱棣就能打败仁慈心善名正言顺的侄皇帝朱允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从燕王朱棣方面来看,本人认为,原因如下:
其一,朱棣为造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造反这种事,也不例外。
朱棣的精心准备:
从被封为燕王开始,朱棣就十分注意通过数年如一日地为封地军民做好事,来树立起自己的好名声,以收买民心、军心和官心,以防范朱元璋和皇位继承人的纠劣迹式削藩。
而在被父皇命令去讨伐北元期间,朱棣则十分重视提高燕军待遇和训练强度,并在实战中充分磨炼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麾下军队的战斗力,直至燕军将士不惧战争、擅长打仗。
至于朱允炆登上帝位后,即从公元1398年5月朱元璋驾崩到1399年7月朱棣正式造反,这期间朱棣曾招募大规模军队到王府进行严酷的训练,同时为了安全地打造大规模兵甲器具,朱棣将武器锻造厂开到自己秘密深挖的大型地下室里,并在周围的地上开了很多聒噪的养鸡场,这样既保证了军粮(鸡肉)的大规模生产,又遮掩了本会被敌人听到的武器锻造声。
而在最后的一个期间内,朱棣为了争取足够的时间筹备大量军需物资,竟然舍弃千金之躯去邋遢肮脏地装疯卖傻以麻痹建文帝君臣,可以说,朱棣是为了造反,真是遏制本性、下了血本、抛了面子。
总之,朱棣为造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正是因为朱棣长年累月的为燕地军民做好事,所以他宣布造反时才会获得属地军民的一致爱戴和鼎力支持;正是因为朱棣长期的不断提高军队待遇、严格训练军队、细心体恤将士,所以他宣布造反时才会获得军队的强力声援和拼死效命;正是因为朱棣不惜装疯卖傻也要争取时间的大规模筹备军需物资,所以他宣布造反后才会具备长期与建文帝角力的雄厚实力和充实资源储备。
其二,朱棣造反的名义选得冠冕堂皇,能够稳定军心、蛊惑人心。
决定起兵后,朱棣明明是反贼,但他却能绞尽脑汁地从朱元璋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的遗命中,寻思出清君侧的靖难旗号,这种当了婊子还能立起牌坊的厚脸皮行为,为燕军的起兵造反竖起了名正言顺的大义旗号,这样燕军跟随朱棣造反,就比一般起义者造反更加理直气壮且毫无负罪感。
心虚有罪恶感的人造反,注定是遇胜则骄、遇败则溃,即见风使舵毫无韧性;而理直气壮毫无负罪感的人造反,则打胜仗时气势更盛,打败仗后仍会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且极富韧性。
后来的历史事实也确实证明,燕军的作战胜利,既来自于朱棣手下军民的理直气壮,又能给那些军民带来极大的正义鼓舞,而朱棣若作战失败了,手下心怀正义的军民仍会死心塌地拥戴于他,并再接再厉地支持他去扫除朝中奸臣、辅弼当今皇帝。
总之,朱棣绞尽脑汁钻研出的那稳定军心、蛊惑人心的靖难旗号,既保证了他作战成功时麾下军民众志成城壮怀激烈,又避免了他作战失败后属下军民做贼心虚土崩瓦解。
朱棣的靖难旗号,实在是堪称胜则激励军民们凭荣而后雄,败则刺激军民们知耻而后勇,最终无论胜败均激励得朱棣去坚持不懈地争取胜利。
其三,朱棣用人亲贤臣远小人知人善任,燕王指挥起团队来如臂使指,燕军的团队素质远高于建文帝之团队。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靖难之役的南北较量,说白了就是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两人综合素质的博弈。
足智多谋的道衍
在出谋划策方面,朱棣任用足智多谋的和尚道衍为谋主,道衍既能在朱棣打仗胜利时提醒其不骄不躁,又能在朱棣作战不利时警醒其有进无退成生败死,还能在参谋军机时屡出妙计屡献良言;而建文帝呢,他的智囊团是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为首的迂腐书生,在这些书生的辅佐下,朱允炆要么纵虎为患(放走朱棣及其三子),要么所托非人(任用张信、重用李景隆),要么首鼠两端(和战不定),要么所以,两人谋主之高下,由此可见一斑。
宽厚仁慈的朱高炽
在训练军队、行军作战方面,朱棣在自身军事素质高超的基础上,能够任用张玉、朱能等骁勇悍将为左膀右臂,能够鼓励外柔内刚的儿子朱高炽防守北平保障后勤,能够鼓励骁勇善战的次子朱高煦全力转战四方,朱能在作战时敢于以寡击众,张玉为了救朱棣不惜效之以死,朱高炽防守北平尽职尽责不辱使命,朱高煦带兵打仗悍勇非常多次扭转局势。而朱允炆呢,任用的张昺、谢贵、张信、宋忠等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任用的耿炳文攻则不足、守则有余,任用的李景隆杀敌人则不足、坑队友则有余,而徐辉祖、平安、盛庸、铁铉等人获得任用,并非是因为朱允炆有识人之明,而是他们屡建奇功因功升迁。所以与主动用错人、被动用对人、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朱允炆相比,主动用对人、知人善任、用人得当的朱棣自然更胜一筹。
齐泰
总之,亲贤臣,远小人(特指迂腐之人、坏事之人),此燕王之所以胜建文也。
黄子澄
其四,朱棣部众兵强且马壮,燕王用兵坚韧且刁钻,因而燕军作战胜多败少。
在经过充分的造反准备后,燕王朱棣本来就拥兵十万兵强马壮,此后,朱棣又通过诈力夺取了宁王朱权手中的精锐朵颜三卫和其他军队,此举使燕军实力如虎添翼。
同时,长期的征伐北元,磨练出了用兵坚韧且刁钻的燕王,他的这些素质,在靖难之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郑村坝之战,狡猾的朱棣趁李景隆出战之机集中优势兵力从两翼痛击南军的中军指挥部,中军的李景隆不堪重击狼狈逃窜,几十万南军因主帅临阵脱逃而全军溃败。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李景隆
白沟河、夹河、藳城之战,在南北两军混战的关键时刻,即使知道敌强我弱,坚强的朱棣仍然率领燕军凭借大风刮断南军帅旗、遮蔽南军将士眼睛、扰乱南军秩序的有利战机,异常侥幸地击败南军屡创奇迹;
德州之战,坚韧不拔的朱棣率领燕军穷追李景隆无果后,乘胜缴获南军大量军粮,这使得燕军因粮于敌,减轻了途中运粮耗粮之费;沛县之战,矢志都城不屈不挠的朱棣率领燕军巧击沛县重创敌军后,焚毁大量南军军粮,导致南军因无粮而无力相阻。
东昌血战,朱棣因求胜心切遂轻兵深入,不料却困于南军盛庸巧布之火铳毒箭阵中,其时张玉、朱能率领援军拼命死战,张玉全力吸引南军直至战死,朱能冲进重围及时救援,朱棣才得以逃脱险阵。战后,面对爱将张玉的战死和大批将士的损失,悲痛欲绝的朱棣深刻反思后便坚韧不拔地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以上作战的胜多败少,既证明了燕王朱棣兵强马壮,又说明朱棣用兵坚韧且刁钻,这些优秀素质,保证了燕王朱棣在与建文帝分庭抗礼时的优势地位。
其五,朱棣针对朱允炆的情报探查工作做得细致入微,谍报人员选得无孔不入,所以燕军才能知彼知己、见招拆招地数次战胜敌军。
朱允炆身边的太监们,因为并不受朱允炆待见,所以被见缝插针的朱棣加以笼络。
这些潜伏在京城的太监们,在收到朱棣的厚礼及大好前程的保证后,能够及时获得朱允炆君臣的机密情报并迅速告知燕王,此举大大提高了朱棣击败朱允炆的可能性。
灵璧之战时,建文帝之平安军的撤退暗号和朱棣之精锐部队的进攻暗号竟然都是一模一样的三声炮响,这很难让人认为此处仅是单纯的巧合,朱棣正是靠着间谍细致入微的情报才能将阻挠之南军主力彻底击溃。
此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前三年都是徘徊在山东、河北等地与南军拉锯作战,此举劳心劳力只能勉强维持燕军的不败之势。然而,到了1401年,向来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朱棣突然敢于孤注一掷地率军直捣都城,这说明朱棣奇袭都城的战略,是建立在太监传回的京师空虚可趁虚而入等情报的基础上的。
由此可见,朱棣的情报探查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入微,所以他才能知彼知己、见招拆招地数次战胜敌军。
其六,天下百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文武百官居中观望趋利避害,所以朱棣才能以弹丸之地撼动明朝天下。
朱棣与朱允炆的叔侄之争,说白了,只不过是顶层统治者内部的权力斗争,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斗争,对于中层的大多数贵族和底层的广大百姓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因为谁当上皇帝,都得依靠大多数贵族的支持来维持统治,而只要能保证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老百姓就不会在意谁当皇帝。
所以在朱棣、朱允炆对待贵族、百姓之政策没有重大分歧的前提下,在朱棣与朱允炆两军势均力敌分庭抗礼的形势下,普天下的贵族和百姓是不会对他们两位有比较明显偏向的选择的。
所以,赵清、李景隆、朱橞等大多数中间派就这样在朱棣和朱允炆中间骑墙,形势对谁有利、谁的胜算更大时,他们就对谁投怀送抱。
因此,正是在这种普通百姓冷眼旁观、达官贵族作壁上观的古怪氛围下,更擅长行军打仗的朱棣便比不擅军戎的朱允炆多了些胜算。
而从仁慈博爱的建文帝朱允炆这方面来看,他又为什么会斗不过心狠手黑的燕王朱棣呢?
迂腐仁慈的建文帝朱允炆
原因如下:
其一,朱允炆的优柔寡断导致削藩策略实施得虎头蛇尾。
皇太孙朱允炆登上皇位后,本质上作为一介书生的他,处理起藩王问题来,既没有厚脸皮、黑心肠的决心和勇气,也缺乏妙计百出的创意和随机应变的智慧。
他能做的,只是以惩罚藩王平时的为非作歹、违法乱纪为理由,将劣迹斑斑之周王、代王、湘王、岷王、齐王的爵位削掉,并将其封地收回。
如此,朱允炆在刚即位的一年多内就虎虎生威地连续废掉五位藩王,这虽然看上去干净利落快速高效,但对于最需要对付的燕王朱棣,朱允炆则并没有给予其任何实质性的打击,原因仅仅是朱棣平时没有什么劣迹可抓。
殊不知,在朱允炆从小到大看过的史书里,劣迹斑斑的人也有被政敌刻意抹黑的可能。所以,虽然燕王朱棣行事谨慎难以抓到劣迹,但只要朱允炆在朱棣尚未准备好时,就敢于厚脸皮、黑心肠地将欲加之罪加诸燕王身上,并将其擒获、削其封地,到时便会有无数谋士和史官敢将本来没有的劣迹强加在燕王身上,到时,在成王败寇的历史潜规则下,谁又能说建文帝昏庸无能残害忠良呢?
可惜,仁慈迂腐的朱允炆虽然通过一系列军事部署几乎架空了燕王朱棣,但他那因没有治罪名义便没有擒拿朱棣的优柔寡断,终究给了擅长钻空子的朱棣以可乘之机。
朱棣利用这一可乘之机果断除掉了建文帝的亲信张昺、谢贵、葛诚,然后发兵夺取北平,正式宣布起兵靖难。
至此,朱允炆对待有罪之前五位藩王那种欲加之罪,必须有辞的迅速果断,造就了朱允炆削藩初期的虎虎生威之势。然而,朱允炆对待无罪燕王那种欲加之罪,必须有辞的优柔寡断,迫使朱允炆抓小放大养虎为患,这种迂腐不知变通的优柔寡断,正是导致他削藩策略实施得虎头蛇尾的罪魁祸首。
其二,朱元璋的大规模屠杀功臣,导致朱允炆任用的平叛将领非老即少,导致数量占优的南军久败不胜。
朱元璋在晚年将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名将们几乎屠戮殆尽,这导致朱允炆面对燕王起兵造反时,竟没有能征善战的功臣宿将以供其驱驰。
万不得已,朱允炆派擅长防守但不擅长进攻的老将耿炳文率十余万军队征讨燕王。
善守不善攻的耿炳文
可惜,耿炳文除了能够顽强地坚守住真定城之外,便没有什么能耐和战绩。不过若能够长久地拖着想要速战速决的燕王,等待燕王粮尽兵败,朱允炆也还是有胜算的。
然而,求胜心切的他在黄子澄的蛊惑下,竟然临阵换将派年轻的李景隆率军平燕。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李景隆率领数十万南军挑战燕王,却被远少于己军的朱棣连续击败数次,继而损军失粮丢城祸国。
可以说,朱元璋的屠杀功臣确实保证了朱允炆稳坐皇位,但福兮,祸之所倚,此举也导致朱允炆面对叔叔造反时用人失策。朱允炆任用耿炳文和李景隆讨伐燕王朱棣,与赵孝成王任用廉颇和赵括防守长平相比,颇有异曲同工之趣。
其三,朱允炆的薄待身边太监,导致己方重要情报管理得十密九疏,导致朱棣敢于孤注一掷向死而生地直捣京城。
朱元璋熟读历代史书,对汉、唐两朝太监欺主干政祸国殃民深感痛恨,于是他立下铁牌严令太监不得干政,同时,朱元璋要求太监只能劳累地干活,只能获得微薄的待遇。
朱允炆在继承朱元璋的帝位后,孝顺的他也继承了爷爷对太监的态度和待遇。这让整日累死累活还没好收获的太监们深感生活暗无天日,这让发动靖难之役想浑水摸鱼的燕王朱棣看到了获取机密情报的机会。
于是朱棣经常暗中给朱允炆身边的太监送礼、送问候,而这些长期被外界众人歧视鄙视苛待的太监们见燕王朱棣竟如此仗义疏财、重情重义,便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地将建文帝君臣讨论的一系列军事机密暗中透露给了朱棣。
通过与太监们的情报沟通,朱棣能够对建文帝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倾向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能知彼知己地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断和军事部署。
总之,靖难四年间,朱棣能够在历次作战中胜多败少,除了朱棣的用兵高超和燕军的勇猛善战外,太监们的情报沟通,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助力作用。
而朱棣后来之所以敢于孤注一掷地率军南下直捣京城应天,夺取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就在于京城的太监们给朱棣传来了京师空虚,可趁虚而入的重要情报。
所以说,朱允炆的薄待身边太监导致己方重要情报管理得十密九疏,而正是这种情报的十密九疏,间接导致了朱允炆的败亡。
其四,朱允炆对军中赏罚处理得颟顸不明,导致深感不平的南军将士士气斗志低迷,导致有恃无恐的李景隆恩将仇报地开城投降。
无论是耿炳文作战不利退守真定,还是李景隆先后大败于郑村坝、白沟河,仁慈的朱允炆都没有对这两位主将给予适当的处罚,这样的赏罚不明,颇令全军将士和朝野百官不服。
既然打败仗可以免受处罚,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辛苦地谋求打胜仗?
所以,正是朱允炆的这种偏私式赏罚不明,软化了全军将士的士气和斗志,导致他们与燕军作战时屈居下风难以制胜。
此外,更为令人扼腕的是,死里逃生没受处罚的李景隆在燕王朱棣率军攻至京城时,竟然厚颜无耻地打开金川城门向外敌投降了,这直接导致朱棣攻入京城、朱允炆不知所终。就这样,赏罚不明、迂腐仁慈的朱允炆,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败坏了自己的命运。
其五,军事防线设置得北实南虚,导致朱棣有空子可钻。
在山东参政铁铉和都指挥使盛庸在济南精诚合作打败朱棣后,朱允炆便不失时机地任命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兼兵部尚书,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取代了李景隆,并命令他们和平安等将领一起防守德州、定州、沧州等山东河北诸城。
然而,书生朱允炆却不懂得守江必守淮的军事智慧,他只在山东、河北等地部署重兵,在淮北、淮南则兵力空虚,这给绝望中的朱棣以可乘之机。
朱棣在东昌血战中吃了大亏、在其后诸次作战中亦很难占到便宜,于是在京师亲信太监传来的京师空虚,可以趁虚而入的可靠情报启发下,朱棣便不再以攻打山东的城池为目标,而是调整战略,将步步蚕食山东、河北、山西诸地,在逐步统一北方后再剑指南方的战略,改为集中优势兵力能攻则攻、攻不下城即绕道向京师进攻的战略。
后来的历史事实确实证明了,朱允炆将军事防线设置得北实南虚,是导致朱棣得以率军长驱直入直捣京师、建文帝兵败不知所终的直接原因。
其六,朱允炆将君王命令嘱托得太仁慈迂腐,导致朱棣数次化险为夷。
无论是拜耿炳文为大将率领十余万军队征讨朱棣,还是拜李景隆为大将率领60万军队讨伐朱棣,亦或是拜铁铉、盛庸为大将率20万军队防范朱棣,皇帝朱允炆都郑重迂腐地对他们吩咐道:尽量不要让朕背负杀叔罪名。
这句虽显仁慈但颇为愚蠢的诏命,如紧箍咒般束缚住了南军将士们的手脚,他们面对敌将朱棣时,往往不敢对燕王加诸刀枪矢刃。
朱允炆的迂腐好名,导致朱棣面临火铳毒箭众多的南军将士时,敢于有恃无恐、身先士卒地调查敌情冲锋陷阵,导致南军在明明可以用火铳毒箭将燕王万箭攒身、万枪洞穿的情况下,却只能无奈地屡屡放弃良机,此不可思议之愚举的原因,仅仅是为了防范皇帝的反攻倒算。
需知,帮助司马昭杀掉魏帝曹髦的成济可是被司马昭灭了族的,所以谁能保证杀掉燕王后,好名的朱允炆不会把谁当成替罪羊呢?
杀死成济全家的司马昭
所以朱棣得以数次死里逃生,并如打不死的小强般与南军将士们数次鏖战不落下风,最终直至将朱允炆逼到绝路。
俗话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朱允炆对朱棣的仁慈,便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综上所述,朱棣能够打败朱允炆,在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朱棣为造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其二,朱棣造反的名义选得冠冕堂皇,能够稳定军心、蛊惑人心;
其三,朱棣用人亲贤臣远小人知人善任,燕王指挥起团队来如臂使指,燕军的团队素质远高于建文帝之团队;
其四,朱棣部众兵强且马壮,燕王用兵坚韧且刁钻,因而燕军作战胜多败少;
其五,朱棣针对朱允炆的情报探查工作做得细致入微,谍报人员选得无孔不入,所以燕军才能知彼知己、见招拆招地数次战胜敌军;
其六,天下百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文武百官居中观望趋利避害,所以朱棣才能以弹丸之地撼动明朝天下。
而心怀正义的朱允炆为什么斗不过心狠手黑的朱棣呢?原因如下:
其一,朱允炆的优柔寡断,导致削藩策略实施得虎头蛇尾;
其二,朱元璋的大规模屠杀功臣,导致朱允炆任用的平叛将领非老即少,导致数量占优的南军久败不胜;
其三,朱允炆的薄待身边太监,导致己方重要情报管理得十密九疏,导致朱棣敢于孤注一掷向死而生地直捣京城;
其四,朱允炆对军中赏罚处理得颟顸不明,导致深感不平的全军将士士气斗志低迷,导致有恃无恐的李景隆恩将仇报地开城投降;
其五,军事防线设置得北实南虚,导致朱棣有空子可钻;
其六,朱允炆将君王命令嘱托得太仁慈迂腐,导致朱棣数次化险为夷。
说完了朱棣获胜和朱允炆落败的原因,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吧。
话说公元1402年,朱棣的靖难军开进了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
面对仍效忠于朱允炆、拒不投降的文武大臣们,朱棣的做法极为血腥残暴:
对黄子澄,朱棣灭了他的三族,将他凌迟处死;
对齐泰,朱棣也灭了他的三族,也将他凌迟处死;
对铁铉,朱棣还灭了他的三族,并将他凌迟处死;
对方孝孺,和尚道衍对朱棣千叮咛万嘱咐不可杀此人,朱棣遂要求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方孝孺写了四个字:燕贼篡位,朱棣要诛他九族,他说:有本事就诛我十族!
于是强横的朱棣诛杀了方孝孺的九族之外,又将他的老师和学生们并为一族全部杀掉。至此,方孝孺全族873人被朱棣轮流斩杀!
因为朱棣的野蛮屠杀,天下士大夫们的忠于明朝皇室之心由此大受其挫。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的起义军攻进了明朝首都北京城,崇祯皇帝宁死不降吊死于景山一歪脖子树上。
城破时,与两百多年前朱棣攻破南京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朝的文武百官,大多数都向李自成投降,不过他们投降后,并没有受到优待,反而被李自成拷打剽掠,家破身亡。
同样身为明朝官员,真是不降亦死,降亦死啊。
不过,值得深思的是,同样身为明朝官员,为什么在建文帝时代,他们能视死如归地忠君爱国,而到了崇祯时代,为什么他们又争相贪生怕死地不忠卖国呢?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仁慈博爱的朱允炆为什么会斗不过心狠手黑的燕王朱棣?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